我選擇生產力工具的基準

Posted on | 694 words | ~2 mins
Productivity

先說結論,我用 OmniFocus 用了五年以上了,目前依然滿意。

現在的生產力工具實在太多了。為了在焦慮的身心與環境中活下來,我試過許多工具,看到 Bruce 討論到,分享一些心得。

快速的收納臨時出現的想法跟待辦事項。

現實中大部分的事情都是突然想到的。吃飯時突然想到一則文章的標題、工作時想到明天是老婆生日要買禮物、買咖啡時想到苦思許久的 bug 要怎麼解。

這種時候,能快速的收納這些小事就很重要。GTD 很重要的 Inbox 觀念便是如此:清空腦中那些大量漂浮的雜事。收納的門檻越低,越能保持頭腦清楚。

OmniFocus Mac 版的全域熱鍵跟 iOS app 都能達到這個目標。

快速的看到需要做的事。

重點是「看到」而不是「搜尋到」。待辦事項應該在收納時,或是每週 review 時整理好。平時應該要能直接「看到」當下可以做的事情。而不是花額外的力氣去「搜尋」出要做的事。

以 OmniFocus 而言,就是用 perspective 去彙整 Tag(以前叫做 Context)。

準備一個叫 Low Energy 的 Perspective,在腦力不足但是又睡不著時,可以找點雜事來做。

或是一個叫 Writing 的 Perspective,在滿肚子牢騷不想寫 code 時可以直接找個主題來寫。

隱藏不該看到的事項。

這點我覺得是很多工具漏掉的部分。

在現在高度 context-switch 的環境,人腦早就被訓練的極易分心。如果沒有一個獨立的輸入介面,導致輸入資料時會看到其他不相關的事項,這些都會造成額外的腦力負擔。原本只是要記下購物清單,結果剛好看到明天有個會議要開。好不容易從腦中清掉的資訊又再度回到腦中,徒增焦慮。

而 OmniFocus 的輸入介面夠乾淨,不會看到額外的資訊。整理的功能也夠完整。輸入之後不需要另外搜尋,該看到這些事情時自然就會看到。


不過,生產力問題本質上是個性問題,不習慣的方法也不用強求自己,那也只是徒增焦慮而已。